单层滑动轴承油石两天两夜后,绿皮火车停在了上海火车站站台。那时的熊朝林不会想到,他会凭借一技之长成为“天花板”级工匠。
熊朝林老家在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秦溪镇农村,眼看着村里的同龄人一个个外出打工,他也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向往,下定决心到上海闯荡。
如今,熊朝林已是上海阿为特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工程技术主管,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高技能人才,他的头衔有一长串: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、长三角大工匠、上海市首席技师。
只有高中学历的熊朝林想在上海找工作并不容易。整整一星期,他白天四处求职,晚上就睡在桥洞底下,好不容易才找到第一份工作——在一家砖瓦厂做力工。
3个月后,一心想学门技术的熊朝林等来了一个机会,他进入一家机械加工厂,开启了学徒生涯。当熊朝林看到师傅通过车床的切断、打孔等操作,就可以把一个个金属棒料加工成各种产品,“技能”二字在他心里有了确切的分量。
通过3年的学习,熊朝林基本掌握了车铣刨磨等操作要领以及刀夹具、识图、测量等技能。此时,数控车床已成为新的技术方向,得知附近一家工厂引进了数控车床,熊朝林心里痒痒的。
“我不要工钱,每天晚上免费来加班。”经不住熊朝林三番五次上门去“磨”,这家工厂勉强答应接收这名“编外”员工。不过,也定下“规矩”——只能看,不许按任何键,不许打听程序设计。
就这样,熊朝林每天一下班就赶到那家工厂“加班”。技术人员调试机器时,他就站在一旁用眼睛看、用心记。3个多月后,他已经能看懂程序,知道如何根据图纸要求设置简单刀路和坐标系。
后来的几年里,为了能操控更精密、更复杂的数控车床,他辗转多家工厂边干边学,终于在2010年获得车工高级技师证书,并作为引进人才落户上海。
2013年,熊朝林入职上海阿为特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。不久,公司将微分进刀系统项目交给了他和团队。
微分进刀系统是用于肿瘤病人的组织细胞切片机的关键零部件,切片厚度及精度直接影响诊断水平及准确性。1微米相当于1毫米的千分之一,当时,国产切片机切片厚度为2~3微米,精度为0.5微米,而国外切片机的厚度只有1微米,精度高达0.2微米。
这是属于精密制造领域的尖端技术,此前已有多家国内公司对切片机项目发起挑战,但均以失败告终。
熊朝林对该项目的关键技术要求和制造难点进行分析,提出3个主攻方向:实现微米级间隙防止旋转的精密位移、解决超级精密的形位公差制造难度、实现洁净无尘的高端装配。
夜已深,熊朝林还在无尘实验室里忙碌。他开始对20个发明、改进的零件进行装配,然后观察效果、作出分析。失败一次次接踵而来,他始终没有放弃。
细胞切片厚度不仅达到了1微米,且精度达到了0.1微米。三大关键技术创新点共获得授权实用新型专利8项,同时还形成了标准化作业及参数规范。
凭借《微分进刀系统的制造工艺创新及应用》项目,熊朝林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。
现在,熊朝林已经带了20多个徒弟,他们中有职校生,也有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。2018年,“熊朝林上海工匠创新工作室”挂牌,他对徒弟们付出了极大热情,把自己的本事倾囊相授。
阿为特公司的产品品种多、批量小,每月开发的新产品多达百余款,熊朝林觉得这正是锻炼年轻人的好机会。他经常组织大家召开案例分享会,和大家一起进行技术总结。300多个可推广的工法,就是在分享会上形成的。
眼下,熊朝林和团队正在研发半导体光刻机核心零部件的制造工艺。光刻机零部件的形位公差、尺寸要求、外观及清洁度在制造业中都是“极限挑战”。
一个周末,熊朝林又把自己关进了实验室。夜更深了,他将一只需要攻关的芯轴铜套套在手指上,细细琢磨。
不知不觉间,他眯上眼睛打盹。恍惚中,他仿佛看见自己正坐在一列绿皮火车上,车轮铿锵,他回过头去,看到身后已然经过漫长的铁轨……
上一篇:上一篇:突破机床上下料工件搬运瓶颈气动夹具来助阵!
下一篇:下一篇:中国一汽取得CNC加工中心工作台拓展夹具专利提高了加工的安全度